「心知动态」切入零售商业,心知天气如何提供气象解决方案?

心知动态 2017-07-05

| 转载自 《那么多行业要靠天吃饭,心知天气现在先为零售商业提供气象解决方案》– 36kr – 韩旭

 

凤凰财经曾经报道,欧洲的气象服务产值达到了2600亿美元,美国为1600亿美元,日本为100亿美元,中国气象产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。长期以来,气象观测与数据生产的权力为官方所垄断,媒体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发布气象信息,中国商业气象服务一直没有真正形成产业。

 

转机出现在2015年6月份,中国气象局颁布 27 号令,宣布开放中国气象市场,并于2020年完全放开,鼓励民营资本和气象局合作,发展商业气象服务。官方态度的转变打破了一直以来的气象数据垄断,一些商业气象公司抓住机会,开始在不同领域深耕。

 

商业气象服务一般针对四类行业:一类是新能源行业,中尺度气象数据是风电、水电、潮汐、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进行开发选址和能源储备评估的基础,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也对发电量预测、极端气象预警提出了高要求;一类是交通行业,尤其是航空、海运公司,完全依赖于精准的气象预测数据来进行线路选择、气象风险规避;一类是农业,历史气象数据和中长期气象预测会在农业生产环节中提高产能、减小损失,同时农业保险和期货也高度关注气象;还有一类是零售行业,沃尔玛、亚马逊、苹果等零售行业巨头都会采购商业气象服务。相关统计表明,流通类销售额的65%都取决于天气。

 

36氪今日接触的心知天气是一家先从零售行业切入的气象方案提供商,通过数据接口(API)、自然语言处理(NLP)、预警与推送(Trigger)、数据可视化(BI)等产品,心知天气向客户提供精细化天气数据,提供零售气象解决方案,帮助零售企业量化天气对于业务的影响。

 

可以举一个气象在零售方面的例子。调查显示,当气温达到 22℃,啤酒开始畅销。气温达到 24℃,泳装开始大卖。气温超过 30℃,冰镇饮料销量上升——这些现象都被总结为一系列气象指数:冰激凌指数、泳装指数、空调指数等等。这里面天气影响了消费者的需求和意愿,心知要做的就是提供精准、稳定的气候数据,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客户预测商品销量、优化员工人数、预测客流量等。另一方面结合历史数据,分析消费者喜好,进行精准营销。

 

在气象的诸多细分市场中,心知为什么选择切入零售行业呢?对此,CEO 吴飞告诉记者,美国“气象+零售”服务市场在所有气象细分市场中增速第一,而且已经有TWC、Planalytics等成功案例;中国零售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高,数据量大,IT 投入大,目前又正在经历新零售转型。于 C 端而言,转型体现在消费升级,于 B 端,则是供应链优化和精细化运营。气象大数据和服务可以帮助优化零售的整个生产、物流、库存和销售流程,满足供应链优化和精细化运营的需求。

 

关于气象服务的壁垒,吴飞认为有两个:一是稳定、准确、精细的高质量气象数据,尤其是数据的生产能力;二是对行业的深入理解,以及融入了行业的产品和算法模型。

 

心知天气的数据一部分来自中国气象局,一部分通过与第三方独立气象数据研究机构合作获得,还有一部分自行生产。数据量为 PB 级,有格点级、分钟级的高分辨率数据,涵盖了气温、气压、湿度、太阳辐射、降水、云量等全线气象要素。心知天气目前每天的调用量超过一亿次,服务的客户有蚂蚁金服、Keep、蔚来汽车、科勒、霍尼韦尔等,目前付费用户有一百多家,盈利模式是根据调用量收费。

 

行业竞品方面,国内市场有中科赛诺、象辑科技、天气宝、彩云天气、佳格等。其中,彩云天气偏向于天气预报和降水数据,天气宝押注气象天气在做保险公司,象辑主要为企业提供精准的气象数据基础服务及可视化平台;佳格则通过卫星和气象大数据收集、处理、分析和可视化系统,服务于农业、环境、金融等行业。

 

在吴飞看来,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完整大系统,从气象、水文到地质的各种环境数据本应相通互联。但行政部门分管导致各种自然数据分散。心知未来想做的,是成为一家自然大数据公司,打破各种数据封闭,构建一个完整的自然界数据图谱。一方面,数据能够充分发挥商业价值;另一方面,人们能更好地认知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,尽可能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。

 

心知天气团队目前14人 ,团队成员来自微软、京东、滴滴、Frog Design 等公司。CEO吴飞,曾任微软美国总部任高级产品经理,负责数据可视化和业务数据分析。2016年6月,心知天气获得了信天创投600万的天使投资。心知天气计划在今年,接入更多维度自然数据,构建自然大数据平台;同时加速商业布局,进一步确立在零售气象市场的领先地位。